一、英汉思维的差异对英汉转喻翻译的影响
《现代汉语词典》上给思维的定义是,思维即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具体地说,它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2007:1090)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是语言生成的哲学机制,语言是处在交际中的人的思维载体。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们把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凝固成经验和习惯,借助语言形成思想,又赋予思想一定的模式,进而形成一种思维形态。不同的民族,不仅有着彼此不同的民族文化,而且还有着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思维风格。
通常,转喻的理据具有客观性,用于转喻的事物与被指代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真实的,即其理据是建立在两种意义所指事物现象的真实的联系上,要理解转喻需要生活经验和各方面的知识。而人类思维的习惯会影响其行为和对客观事物的理解,所以也势必会影响人们对转喻的认识和理解。
二、汉语特有的习俗文化
中国特有的传统习俗很多,习俗文化丰富多彩。与之相关的转喻也极富中国文化特色。例如,过去在婚礼中点蜡烛表示喜庆,并于红烛之上加上龙凤彩饰,以增添热闹气氛,是为“花烛”。花烛除点于婚仪场合外,还点于新房之中,是为“洞房花烛”,因此“花烛”借以指代结婚。而西方人并没有这种习俗,所以,遇到关于“花烛”的转喻,译者就需要针对上下文具体处理了。例如,《今古奇观·钱秀才错占凤凰俦》,“傧相披红喝礼,两位新人打扮登堂,照依常规行礼,结了花烛。”“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汉语中“蜡烛”一词,有着丰富的国俗意义,因为它有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品质,所以,“红烛”还常被用来指代“教师”。蜡烛的这一意义与其实体特色紧密相关,是通过特点的联想而产生。还有其他的转喻与我国特有的习俗相关,如“金莲”由代指美女的小脚进而代指美女本身。
三、汉语特有的历史国俗语
这里所说的历史国俗词语限于我国数千年封建社会时期所形成的,留传下来的,反映我国历史文化某方面的词语,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影响巨大,而在西方语言中没有对等词的汉语词汇,涉及历史人物、事件、重要著作或民间传说等,可以说每一个词语都是一个故事或是一桩事件的浓缩。
1. 历史人物
如诸葛亮指“聪明人”。红娘指“媒人”。彭祖传说高寿八百,常以之代指“长寿”。还有松乔,传说中的仙人赤松子和王子乔的合称。因两人高寿,遂与彭祖一样,用来代指“长寿”。
2. 历史事件
杏坛喻指“讲堂”。《庄子·渔父》:“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后在孔庙筑杏坛,泛指讲学处。
3. 历史传说
杜鹃常被用指代“帝王”,因为传说杜鹃是蜀帝化成,所以代称帝王。例如,杜甫《杜鹃》:“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生子百鸟巢,百鸟不敢嗔。仍为喂其子,礼若奉至尊。”这种民族色彩浓重的历史传说,英语读者是很难了解的,所以,翻译时应该适当加注解。
杏林指代“医界”。《神仙传》载三国·吴·董奉故事:董奉居庐山,免费为人治病,重病愈者种杏五株,轻者一株。数年得十万余株,蔚然成林。“杏林”遂为“医界”代称。
杏园代指“学界”。过去,皇帝在杏园设宴招待进士,考取进士者在杏园初会,谓“探花宴”。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嫦娥奔月的故事,所以便称月亮为“玉兔”、“嫦娥”等,这类转喻词根植于汉民族的神化传说,英语里没有对应的词语。同样,英语中有些转喻则来源于希腊神化,汉语也没有对应的词汇或表达。
4. 历史典故
桃李指“人才,弟子”。据《资治通鉴》载,唐朝狄仁杰曾向朝廷推荐姚元崇等数十人,后都成为名臣,有人称赞他:“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所有这些历史文化、典故、传说,即便是中国人也不一定清楚,更何况是英语学习者。这些语言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在翻译时,可以在保持话语信息的前提下,改变语言形式,这样就能获得话语文化信息的传递效果。
四、地域文化
一般来说,各个国家的人只会对本国地理比较了解,对于其他国家的地理环境,是不太熟悉的。当牵涉到用产地名喻指产品的转喻时,读者往往会不明白其中的究竟。例如上文提到过的法国小镇Arras,它以挂毯出名,中国读者可能就不太了解。还有英伦岛的南方,其气候温暖,盛产葡萄,也因而盛产葡萄酒,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可能也不知道这个知识点。而当具体说到山西产醋,苏杭产丝绸时,外国读者可能也不熟悉。所以说,地域文化对转喻的识别和理解有很大的影响。
五、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处于文化深层,是每个语言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宗教信仰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中的语言交际。英语国家的宗教文化主要是基督教文化,与之对应的在我国影响较深的是佛教文化。在西方社会中,基督教经典《圣经》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人们不断引用《圣经》里的典故或成语,由此产生的转喻已经成为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然而,对于中国读者,它们却是陌生的。例如,Elija's mantle(I Kings19:19)(《列王纪上》19章19节),以利亚的衣钵,代指贵重的遗产。要识别出转喻以及正确理解其意义需要译者对两种宗教文化多做透彻的了解。
六、英语中的专名转喻
由专名转化而来的转喻词,汉语中少见,英语中却习以为常。借首创者姓氏指其首创事物的转喻词如,banting(尽量降低糖、淀粉和脂肪含量的节食减肥法)是英国营养学家William Banting所提出并亲自实施的;pinchbeck(冒牌货)源自18世纪初叶伦敦一珠宝商Christophor Pinch-beck,他惯用一种铜锌合金冒充金子以牟取暴利,还有diesel(狄赛尔内燃机)也取自人名,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而汉语里却很少出现这样的转喻用法。
七、喻体差异
由于文化的差异,英语和汉语选择的代体也不一样。例如,中国以黄色为尊贵,古时皇帝都穿黄袍,黄就成为帝王之色的联想了;而英语却以紫色为贵,所谓“黄袍加身”翻译为英语就成为“紫袍加身”了。汉民族有一个颇为独特的观念,即把腹部看成一切知识和学问的贮藏所,所以有“满腹经纶”,“腹议”,“腹稿”等;“肠”则被认为是贮藏感情的地方,所以有“牵肠挂肚”。而英语对应的说法则是to rack one's brains,因为英美人认为脑子是思想的容器。
总的来说,英语国家和汉语国家在思维习惯、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差异是存在的,这种差异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读者和译者对转喻的认识和理解。作为译者,要尽量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和历史习俗,还有思维机制等,以便准确地理解原文。
泰安翻译公司
上一篇:
Overtranslation 超额翻译的概念下一篇:
译洁翻译-喜迎中秋,欢度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