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是移民国家,其民族文学是由法语文学和英语文学两个部分组成,我们在这里仅介绍英语文学。其英语文学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殖民地时期(1749—1867)、 自治领成立至一战期间(1867-1920)和一战之后(1920- )。加拿大文学在中国译介显得薄弱。除上海广学会于1936年3月出版了一本刘美丽译述的Ralph Connor (1860—1937)的《天上舵工》之外,五六十年代几乎未见任何加拿大文学的介绍。就中国图书目录上的材料来看,加拿大文学的译介主要是在70年代末之后。
长篇小说的译介:最早见加拿大文学译本的是1977年10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亚瑟•赫利的《车轮》,这是由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车轮》翻译组翻译的。自1979 年以来,我国先后译介出版了阿瑟•黑利的作品。阿瑟•黑利是侨居美国的加拿大作家,他的作品文学价值虽然并不是很高,但他的一些主要作品大都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自1979年以来,我国也陆续地出版了他的不少作品,如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汽车城》、《最后的诊断》(舒逊译)、《航空港》(伍家桢、方正平译)、《钱商》(陆谷孙 等译)和《大饭店》(杨万、林师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超栽》(巫一宁等译)等。初读黑利的作品,给人第一强烈的印象,就是一部庞大的社会经济机器的运转。黑利以准确地描写技术性素材擅长,上至“美利坚第一商业银行”、“林肯国际航空港”,下至伯林顿的一家小医院,黑利把机体运转中的每个细节都能生动而准确地描绘出来。当你看到金州电力公司总控制室为应付电力超载而产生的忙乱,看到通用汽车公司那条流动着的生产线让人忙得喘不过气,看到大批的美元在第一商业银行金库的进进出出,你会禁不住地感到震惊,黑利那“行行通”的本事一从银行出纳员现金车的内部结构,到病理医生做尸体解剖的每一步程序---都显得是行家里手。从他的作品中,你可以了解资本主义世界的一角,可以获得许多关于那里生活的“立体感觉”、那里的竞争和追求、那里的紧张狂热和冷漠,你在真实地感受这种气氛的同时,一种危机感也随之而来。作者通过这些描写,把主人公活动必需的气氛,成功地转达给大洋彼岸的读者。1981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又一部作品《机场之夜》;1982年6月花山文艺出版社又出版了左树森译的《林肯机场风雪夜》,这是一部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长篇小说,全书24万字只写了7个小时之内发生在林肯机场的事情。作者通过风雪袭击下机场各环节弱点的暴露,生动地描绘了不同人们的追求、手段、痛苦和意想不到的命运。1986年12月,漓江出版社又出版了李自修译的《烈药》,作品描述了美国医药界内幕、生意经、道德意识与官僚体制等,同时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又出 版了艾平等人的又一译本。1989年6月华岳文艺出版社又出版了张少一译的罗利的 《总理府》;1992年2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又出版该作品由王岱、铁夫的另一译本。
1982年有4部作品被译介:一是人民出版社4月出版的王季然译介的路易•埃蒙著的《玛丽亚•沙德莱恩》,该书不仅描写了魁北克地区的风物人情和自然景观,还描写了人民在与自然斗争中所表现出的顽强意志、乐观性格和传统美德。同年8月, 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黄仲文等译的休•加纳的长篇小说《坎坷路》,该作品描写了20世纪30年代初,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袭向了加拿大多伦多,严酷的现实终于使主人公肯恩•蒂凌懂得,要获得向往的一切,就必须起来与统治者作斗争。最后他毅然奔赴西班牙,走上了反抗法西斯的道路。6月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安强、高健译的《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这是国际友人柯鲁克教授夫妇于1948年作为观察员采访河北十里店村土改和整党运动的纪实作品;9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黄仲文、丁振祺译的斯蒂芬•利科克的《小镇艳阳录》,这是一本加拿大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它以浓郁的地方风韵、逼真的人物描绘和独特幽默讽刺,吸引了广大读者,阅读此书,有助于了解加拿大的国情、民情和社会风土人情;12月漓江出版社又出版了张达平译的文钊著的一部描写加拿大华侨和加籍华人的中篇小说《挣扎》。
1985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路易•埃蒙的《玛丽亚•夏德莱思那》(郑永惹、 吴绍直译)、中国展望出版社出版的法利•莫厄特的《在狼群中》(毕均轲、张园特译); 同年11月上海译文出版社还出版了一部由阿瑟•黑利的妻子撰写的《我嫁给了畅销书作家》。这是一本作家传记,作者以明快流畅的笔法,从不同的侧面介绍了作家黑利的生活情趣、道德观念以及成名经过和创作的历程。
1986年,相继出版了多部译介作品:2月漓江出版社出版了伊夫•泰利奥的《爱斯基摩人》(郑永慧译);7月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本•威德的《拿破仑死亡之谜》 (纪秋山译);12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山林的居民》(刘绍芬编译),本书以故事形式对十几种鸟兽生活习性、特征进行了生动描绘;同时,湖南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斯克里夫纳的《命运的挑战者》,该书叙述了加拿大青年身患骨癌却向癌症作斗争,毅然装上假肢步行横跨世界第二大国家加拿大为癌症研究募集一笔巨款的感人经历。
1988年,又有4部译作出版:漓江出版社9月出版的《加拿大:美与现实》(彭嘉要等译);四川文艺出版社同时出版的克•海德著的《夜鹰大劫案》(沈觉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0月出版的麦里斯朵夫的《拜金杀手》(袁鹰等译)和威廉•德弗雷尔著的 《律师和女助手》(刘海洲译)。
1989年也有4部译介作品问世:4月,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加布里埃尔•鲁瓦的《廉价的幸福》(小禾译),该书反映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下层人为生活所迫不择手段追求幸福生活的历程,曾获法国费米娜文学奖;11月中国华侨公司出版的厄尔德 曼的《美元风暴》(程毓燕等译);12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西蒙著的《黑野马》(吴树文译)。1989年12月,华夏出版社出版宋元生翻译的夏洛特•维尔•艾伦著的《破碎的梦》,这是一部优秀的心理描写小说。
1991年,又有两部加拿大长篇小说译介出版:柯尔比(Kirby,C.) 著的《一个黑手党党徒的自白》(徐亚男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4月)和马罗(Morrow, P.) 的《云霄探险:世界七大顶峰征服记》(史晓平、金庆民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6 月)。
1992年5月,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作家文亦奇的侦破小说《夺魂索》。同年8月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埃贝尔(Hebert, A.)的《卡穆拉斯卡》,由程曾厚、程干泽翻译。
新时期还译介有当代作家迈克尔•翁达杰(Michael Ondaatjie) (1947— )的作 品。翁达杰是加拿大一位作家兼诗人,他那部获得布克奖的富有梦幻般魅力的小说 《英国病人》使他跻身国际知名作家行列,同时他还出版过4本诗集《挑剔的怪物》和 《七个脚址的男人》等。南京译林出版社翻译出版了他的两部小说合集《经过斯洛 特•世代相传》,《经过斯洛特》是关于一个传奇人物的想象的传记,《世代相传》则是 作者追忆自己在故乡成长过程中富有洞察力和幽默感的回忆录。翁达杰在作品里极富独创性地凭借一支妙笔探索并重构着一段段逝去的往事。在他的笔下,虚构与事实、抒情与机智、反讽与幽默、诗歌与小说、新闻与笔记、访谈与想象,等等,完美地融为一体。因此人们说他杰出的叙事艺术拓展了小说的疆域。1994年,吴岩还译介了他 的一首题为《光---为多丽丝•格拉蒂恩而作》的长诗,收入在花城出版社出版的“世界诗库”中。
1998年7月,北京现代出版社以“禾林小说• 一世情缘系列”出版社了加拿大系列作家作品:尼尔斯(Neels) 的《爱在不言中》(谢碧漪译)、符可丝(Fcoc,N.) 的 《桃源岛恋曲》(沈家琦译)、史妲博(Stalb,W.C.) 的《迷途寂寞的心》(邓华芬译)、麦可悠(Mccoe, N.B.) 的《温柔激情》(邓华芬等译)、奎哈晶(Quit-Harkin J.) 的《爱上陌生人》(张若文译)、20世纪20年代作家罗斯(Ross, J.) 的4部作品《超时空恋曲》(徐曼玲译)、《守护天使》(张文娟译)、《碎梦天堂》(李沐雨译)、《舞出一世情》(廖妃绚译)等作品和20世纪50年代作家戴妮丝(Danieis, R.) 的《爱上敌人》(陈系贞译)。 同年8月,群众出版社还出版了高夫(Gough, L.) 的《杀手》(文亭、文华译),这是一部当代西方侦探小说。
1999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冠以“世界儿童文学丛书”出版了女作家露西•蒙哥马利(1874-1942)(Montgomery, L M.) 的《绿山墙的安妮》,这是其作品《格林•盖布尔斯来的安妮》的续集,是以爱德华王子岛为背景描写女孩安妮的故事。爱德华王子岛是位于加拿大圣劳伦斯海湾的一座小岛,近90年来,这块景色优美之地吸引了不 少来自世界各地的狂热爱好者,正是她的这部作品,使得每年有超过125万观光者来 到格林•盖布尔斯,蜂拥到这座只有13.5万居民以红泥土、马铃薯和龙虾养殖闻名的岛屿上,并着迷于红色编织物做成的安妮式假发以及陶瓷做的安妮娃娃,而且蒙哥马利故乡因此而成为旅游热点。其小说体现了 20世纪90年代加拿大英语小说中流行的乡土文学。露西•蒙哥马利写了 20本小说,它们被译成20种语言,她的第八本书一《格林•盖布尔斯来的安妮》获得了学者和书迷们的热爱,并使其与简•奥斯汀和詹姆斯•乔伊斯等众多作家齐名。
2000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加拿大女作家卡罗尔•希尔兹的作品。卡罗尔•希尔兹是活跃于北美文坛并享有世界声誉的加拿大女作家、女学者。自1990年以来,她一共写了7部长篇小说。读者从她荣获普利策奖的小说《斯通家史札记》以 及荣获奥林奇奖的小说《拉里的家宴》,可以了解希尔兹的一些叙事手法和创作特色。 在《拉里的家宴》这本书里,她塑造了一个心地善良拙于表达的普通人形象,一开始主人公拉里似有点死板,随着叙述的深入,这个形象逐渐“活了”起来,读者会对他产生一种全新的认识,通过有节制的叙述,作者营造出一派清新含蓄的效果。此书的结构很现代,各章之间并不连贯,每个章节即成一篇独立故事。不同的章节彼此呼应、相互折射,从而形成了一种立体效果。全书的装帧别具一格,每章开头处都配有一幅迷宫图,也许作者是想借助这种方法,来揭示每一章的奥秘。
加拿大诗歌的译介,1990年花城出版社出版的由飞甶主编的《世界诗库》中,收入了不少的加拿大诗歌。在这本诗集中,应该说由于编者与译者的共同努力,所选的加拿大诗歌基本上是按照文学史的脉络译介的,特别是加拿大英语文学三个历史时期重要诗人及诗作都给予了译介。
殖民时期较有影响的诗人主要有3位:一是新斯科舍省的奥利弗•哥尔德斯密斯 (1794—1861),他是第一位土生土长的加拿大诗人,所著《新村》(1825) 是模仿他的叔祖父英国诗人奥利弗•哥尔德斯密斯的《荒村》而作。这首抑扬双行体的长诗追溯了早期移民开发滨海省份的情况,对未来充满遐想,有些地方描述了加拿大东部地区的风光。他的这部代表作是加拿大第一本印就成册的诗歌创作,在《世界诗库》加拿大文学中,一开始晨雨就译介了他的这部诗作,但题为《孤独的定居者》。二是安大略省的亚历山大•麦克拉克伦(1818—1896) 著的《年轻的加拿大》等短诗,模仿彭斯的诗体。诗中有对苏格兰故乡的回忆,也表达了对新的家乡加拿大的热爱。在这部诗库中 黄仲文译介了其风格清新的诗《歌》。第三位诗人是蒙特利尔的査尔斯•赫维塞吉 (1816—1876),他著有诗剧《索尔》(1875) 和叙事诗《法官的女儿》(1865) 等,他模仿弥尔顿的无韵体,取材于中世纪历史和《圣经》,表现人与外界势力的冲突。其诗作《死者》由晨雨翻译,收入在“诗库”中。
随着加拿大自治领成立民族意识的高涨,民族文学日益形成。这一时期涌现出一批年轻的诗人,他们以不同的风格描绘加拿大,如《周刊》的主编查尔斯•罗伯茨 (1860-1943)和他的表弟布利斯•卡曼(1861-1929)以及阿奇伯尔德•兰普曼 (1861-1899)和邓肯•司各特(1862-1947)等4人的诗,是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他们享有“联邦诗人”之称。在这部诗库中,他们的作品都有译介:如罗伯茨的 《刈草》、司各特的《被遗弃的》、兰普曼的《致一个百万富翁》等,还译有这一时期其他诗人的作品,如桑斯特的《写在奥里利亚森林的十四行诗(之5)》、坎贝尔的《印第安之夏》、约翰生的《洛泽地》等6位诗人的作品。诗库中还翻译有二战前20年代初加拿大深受诗人庞德和艾略特的影响的一些英语诗人的诗歌,如罗斯(1894-1966)和雷蒙德•尼斯特(1899-1932),他们摈弃了传统的诗歌格律和语汇,取而代之的是朴素的词句和自由体。之后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的师生亚瑟•詹姆斯•马歇尔•斯密斯(1902- )、弗兰西斯•司各特(1899- )、利奥•肯尼迪(1907-)和亚伯拉罕•克莱因(190901972)等创办的《麦吉尔双周刊》,所介绍撰写的现代派诗歌,则主张诗要有现代感。他们的创作和活动推动了现代派诗歌在加拿大的普及,如多伦多的埃德温•约翰•普拉特教授(1883—1964)吸取了史诗和口头文学的特点,运用现代派诗体创作叙事诗,以及以意象派诗闻名的女诗人多萝西•李夫西(1909- )的作品等。在这本诗库中,这些诗人的诗作都有译介。同时,还译有取代19世纪末的浪漫主义抒情诗的20世纪30年代中期现代派诗歌:如罗丝的《潜水者》、F • R •司各特 《加拿大作家聚会》和《W • L • M • K》、斯密斯《海岩》、克莱恩《传家宝》、普拉特的《鯊鱼》、李夫西《绿色的雨》、《黑暗中醒来》、《未被邀请的》和《孩子们的信》等,以上均由晨雨译。
二战之后,加拿大诗歌创作的显著变化是受美国文学影响比较明显,这一时期的诗人提倡诗歌口语化,不用意象或象征手法,要求直抒胸臆。在美国黑山派的影响下,诗人对诗的格式和行节作了改革。这一时期主要诗人有,以叙事诗《大卫诗集》 (1942)成名的厄尔利•伯尼(1904- ),其作品题材广泛,涉及战争、社会弊端、人性等问题,受黑山派影响进行形式改革的诗人之一欧文•雷顿(1912 -)和意象派诗 人帕特里夏•佩奇(1916 — )等,他们的作品都在诗库中都得到译介,如李文俊译介的伯尼的《她是》、雷顿的《高效能望远镋》、科恩的《赠安妮》等。同时,李文俊还翻译了 20世纪50年代后期作家艾特伍德的诗作《大街上,爱情》。艾特伍德在这首《大街上,爱情》诗中,把现代社会的人们比作徒有其表的“广告牌美人”,他们虽衣冠楚楚但内心空虚没有生命,相反广告牌上的美人虽是硬纸板做成,但人们的情欲却给它注入了生命,这种虽生犹死和虽死犹生的主题交织,显示了其独特的风格。这一时期描写 异化心理、生存危机的作品开始出现。随着题材的变化,现代诗人们采用一些现代派 的创作手法,如诗句按某种格式排列,形成一种图案,又具有歌曲节奏和音乐的语言。 这些特点在他们诗歌中都得到体现。
在这本《世界诗库》诗集中,还译有其他作家的诗作,如陈征译的拉克莱克的《绕岛一周》、埃伯尔的《镜子》,任溶溶译的但尼斯•李(1939- )的《小猫小树》、《摩天楼》,莱恩的《骗子》(黄杲炘译)、《温尼伯一 CRK火车站》(齐宁译)、麦克尤恩《发现》 (王式仁泽)、《海的真名》(张冠尧译)、《水下黑森林》(晨雨译)。总之,中国读者通过这些选译的诗作,基本上可以大体地窥视出加拿大诗歌文学发展的风貌。
另外,1992年3月上海译文出版社还出版了一本由李文俊等人翻译的诗歌精选集《比眼泪更美:加拿大现代诗选》,本书精选了加拿大现当代典型诗作87首,并简述了诗人的生平和创作。
新时期加拿大短篇小说译介得并不多,1984年12月,重庆出版社作为“枫叶丛书”出版的里柯克的《里柯克幽默随笔选》(另有萧乾译本),由蓝仁哲选编。里柯克是加拿大杰出的幽默作家。本书共收31篇作品,内容涉及新闻、选举、就业、文艺、演讲、 教育、儿童、家庭、娱乐、旅行以及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件,题材广泛,文笔风趣,具有健康的思想内容和较高的艺术水平。1985年5月和6月先后出版了两部短筒小说选:一是施咸荣选编的《加拿大短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选译了加拿大18位作家24篇短篇小说;二是蓝仁哲编选的《加拿大短篇小说选》,由加拿大研究所译,重庆出版社冠以“枫叶丛书”出版,该选集以现、当代为主,兼收少量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作品,以反映加拿大短篇小说发展的概貌。1991年5月,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刘裕选编的里科克(Leacock,S. B.) 的《魔术师的报复》。1989年5 月,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王宗玮译的梅塔尔(Matayer,M.) 和约汉斯顿(Johns- done, B.H) 编的《加拿大民间故事》。本书选收加拿大民间故事30余篇,分为爱斯基摩人的神话和奥杰布华人的传说两部分。
同时,这一时期还译介了一些作家的有关文论:1991年12月,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了一本作家的随笔:有艾特伍德(Atwood, M.)的《假象》(赵雅华、李英坦译)和 《生存:加拿大文学主题指南》(秦明利译);同年11月,郑州海燕出版社出版了书磊译的金克雷•伍德著的《望子成龙》,该书是由一著名企业家写给儿子的三十封信编辑而成。同时该公司还出版了两本文集:一部是蒋立珠译的劳伦斯的《欲对你说……》; 另一部是马新仁、文涛译的弗雷的《就在这里:加拿大文学论文集》,本书所收选文分别从人类文化的不同侧面探讨了加拿大文学的产生、发展和其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它独特的文学现象同民族心理的关系等。1992年5月,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麦格拉思(Mcgrath,R.)著的《加拿大的文学》,由吴持哲、徐炳勋译,本书分别对加拿大的英纽特、印第安、法裔、英裔文学的历史、现状进行了介绍。1992年6月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加拿大作家琼•尤恩著的《中国——我的第二故乡》,由黄诚、何兰译。另外对加拿大文学的研究更是显得薄弱。只见两部作品:一是1992牟2月南京译林出版社出版了陈宗宝主编的《加拿大文学论文集》,本文集收入论文14篇,其内容涉及诗 歌、小说和戏剧三个部分的文论;另一部是1992年6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冠以“枫叶丛书”出版的郭继德著的《加拿大文学简史》精装本。
泰安翻译公司
上一篇:
中西方翻译标准的异同下一篇:
新闻报道宾语从句的翻译